国内合作与校友工作处

他就是“公诚勤朴”最好的代言人——访我校知名校友路宝忠

【个人简介】路宝忠,原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正高级工程师。1981年,被组织选派到西北大学攻读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专业,毕业以后回到洋县一直从事朱鹮的保护工作,至今已有30余年。期间勤勉努力,不断奋斗,获奖无数。

公,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1981年,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的野生朱鹮再一次出现在陕西洋县境内的时候,全世界的目光都注视在这7只野生朱鹮的身上。但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摆在当时洋县林业局的面前:野生动物管理专业人员的缺乏,使得保护朱鹮有心而无力。这时,从西北大学刚刚学成归来的路宝忠成为了洋县林业局最合适的人选。也就是从这一天起,路宝忠与朱鹮结下了不解之缘。

保护朱鹮,首先必须要了解掌握朱鹮的生态生物学习性。当时仅存的朱鹮都生活在秦岭山林中,为了保护和研究,路宝忠和三位同事从19815月便直接进驻到海拔1200多米的姚家沟,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和朱鹮形影不离,奔波于山林之间,过着风餐露宿的生活。

“我们当时为了保护朱鹮直接进驻姚家沟这个地方。面对当时朱鹮的濒危程度,再加上世界都在关注,所以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我们当时基本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朱鹮保护身上了。再加上当时的通讯手段十分之差,对于自己的家庭关心很少。甚至就连我的妻子的生活、工作都怎么没有考虑过。”路宝忠回想起当初刚刚参加工作时的场景,这样对我们说。

19824月,他结婚后的第四天就离开妻子上山工作;1983年,他的妻子生小孩临产前他还在姚家沟的观察棚里,直到孩子出生的前一天,他才放下手头的工作,匆匆下山。孩子一出生,他就又上山研究、观察朱鹮;1984年夏秋,他父亲患胃癌卧床不起,路宝忠仍然坚持每天白天带领大家翻山越岭调查朱鹮,在晚上赶回家里照顾病危的老父亲。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人一生的时间和精力也是十分有限的。在朱鹮保护这个岗位上虽然说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但是看着朱鹮这个群体从只有7只发展到现在的2000余只,我感到十分欣慰,感到很值得。”面对“小家”和“大家”的选择题,他毫不犹豫的选择的“大家”,这种“为公”的奉献精神也是他内心的方向。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路宝忠和老一辈朱鹮保护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努力下,终于让野生朱鹮保护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若是没有他的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朱鹮的保护事业也不会像现在发展的这么好。

诚,不诚无物的钻研精神

“当时的我只是在西北大学学习期间见到过朱鹮的标本,并不是活的朱鹮,对它的了解也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知道它是一种涉禽鸟类,十分珍惜,但该如何保护,还是真的摸不着头脑。”那么,当时对朱鹮并不很了解的路宝忠是如何成为一名大家公认的朱鹮专家的呢?

人们常说理论须得结合实际才管用,既然见到了活的朱鹮,那么想要保护它,一定需要更多的理论支持。在保护的期间,路宝忠先后通过对《动物生态学》、《脊椎动物学》、《鸟类疾病防治》等书籍的阅读对保护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他还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请教有关专家、查阅国外有关朱鹮的文献资料,寻找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并先后赴日本、香港进行野生动物及保护区管理方面的专业考察,终于找出了拯救保护朱鹮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路宝忠十分善于调查研究。通过对成鸟繁殖、配对以及它们后代的跟踪分析,发现了朱鹮种群在自然选择配偶过程中有回避近亲的特性。根据这一特性,并在以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朱鹮保护工作提出了全新的对策,也为朱鹮的保护提供了各方面的数据支持。

他还承担了由国家林业局下达的GEF项目所安排的研究课题:“朱鹮种群结构与种群动态研究”。这个项目主要通过采取繁殖期定位观察、幼鸟环志标识、配戴无线电跟踪仪、游荡期跟踪调查等方法对整个野生种群进行数量、年龄、性别、死亡率等内容进行调查。根据研究成果,他提出了6个方面的相应保护和拯救对策。

“从刚开始对朱鹮知之甚少,到现在可以说了解的比较透彻,我想,这与我30余年的一直从事这份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三十年边学边干,边干边学,不断积累、发现,自然就对这项工作了然于心了。”谈到自己是如何成为朱鹮专家的时候,他回想自己这么多年钻研过程,轻松地对我们说到。而现在的这份轻松,只有奋斗过,失望过,又鼓起勇气再次奋斗后才会拥有。

勤,几十年如一日的苦干精神

由于刚开始保护的时候全部都在山里面,环境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很多,有些对朱鹮的影响甚至是致命的。比如在朱鹮繁殖期时,鼬科动物和蛇类对朱鹮的危害就很大,每到朱鹮的繁殖期,他和同事们就一直坚守在朱鹮的巢区,牢牢监护朱鹮的繁殖,千方百计地保护朱鹮成功产卵,保证朱鹮的每一枚卵孵化成功。为了达到这些目标,他们想出来很多办法,比如在巢树上包铁皮,挂刀片,加保护罩。有时候还是不行,于是他们在树下搭设简易的监护棚,对一些天敌的威胁因素较大的巢区采取24小时死看死守的办法来严防天敌。因此,他们必须每天爬山涉水,风餐露宿。蚊蝇叮咬、蛇虫出没对他们都是常事。

“那您有想过放弃吗?一般人几乎是不可能忍受这种环境的。”“当然想过,当时几个年轻人在山里,没有什么娱乐方式,没事了只能聊聊天,在外面逛逛。刚开始的那段时日真的有点煎熬,我也不止一次想过要放弃,重新选择一份轻松的职业。但是每次一看到朱鹮,一想到朱鹮的保护事业才刚刚起步,这种想法就烟消云散了。想一想,这几十年也就这么干过来了。”苦,但是必须坚持,就是这种信念一直支撑着他坚持在保护朱鹮事业的第一线。

2004年非典肆虐的时候,当其他人还沉浸在新年的喜悦之中的时候,全国林业局的紧急通知,三天之内将人工饲养的朱鹮全部转移到华阳镇的山里。于是,路宝忠和同事在春节期间紧急集合,转移朱鹮。第一天,他们穿越了华阳镇5个村13条山沟的选址点进行选址;第二天,与同事搭建简易的笼舍;第三天,将朱鹮全部转移到笼舍里。这三天时间,从选址,到新修笼舍,在没有高空机械的帮助,靠着坚持的信念和吃苦的作风,在华阳修建了一座野外放飞大网笼。而在这三天时间里,没有一个人好好休息过。

在采访期间,他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当时进城打印告示,提醒大家要保护生态,为野生朱鹮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打印期间,打印女工和我谈到薪酬和工作环境的时候,惊讶的问我,不就是几只鸟嘛?犯得上每天都去那山沟沟里嘛?我说,这就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责任,既然接受了使命就一定要完成好,不是吗?那个女工笑了笑再没说话。我猜她当时一定在笑我傻。”也许就是别人认为的“傻气”,不断勤奋坚持,才会有现在朱鹮不断繁衍成长的局面。

朴,抱朴守真的勤俭精神

还没有面对面见到路宝忠的时候,看到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得者、原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等一系列称谓、奖项的时候,我们想他一定是一位带着眼镜严肃刻板的老学究,或者是一位富有且官架子十足的官老爷。但是一见面,这种想法就不攻自破了。

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他从一条看似很简陋的背街小巷中走了出来,他告诉我们他家就在巷子里面。他的穿着也十分朴素,我相信如果在路上你跟他相遇,一定会觉得他只是一个普通人,并不会与保护朱鹮的知名人士联想在一起。

第二次回访,我们的采访相约在朱鹮自然保护区,到了门口,保安说:“你们快进去吧,路老师来了好久了。”就这一句话,让我们再一次感到路宝忠的朴实和和蔼。

在采访期间,他为人的诚恳和谦卑也让人印象深刻。在谈到他所获奖项时,他很谦虚地说:“其实我并不很在意这些的奖项,是因为我们工作的目标并不是为了获奖,我们只是为了把组织赋予我们的职责履行好,只知道坚持不懈、千方百计地去努力工作。精心研究解决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就是我们应该履行的工作职责。获奖只不过是组织对我们工作的一种认可,一种鼓励。我虽然会因此感到高兴,但是绝对不会认为获奖能说明我自己有多么大的能耐。这项工作如果换一个人来干,只要坚持勤于探索,也会获得同样的结果。”

采访结束后,我们在当地路边询问了几位路人,问他们:你们知道那个保护朱鹮的路宝忠吗?大家基本都说知道,但是再问,你见过他或者知道他的成就吗?又基本全部改口说没见过,不太清楚。

不会因为获奖而自傲,也没有因为身居高位而显得与众不同,他告诉我们:“我觉得人做事不一定要为所有人了解,但是要做就一定要做好。勤勤恳恳的做事,朴实无华的做人。”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抱朴守真的勤俭精神。

愿秉公诚勤朴,不断开拓创新

“在西北大学学习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确实是自己人生中难以忘记的一段时光。在此期间接触到的陈服官教授和闵芝兰教授,他们治学严谨,不辞劳苦。尤其是闵芝兰教授给我们上课的时候,虽然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不是很好,但是还是坚持为我们上课这种勤俭的形象一直在自己的心里。”路宝忠回想起那段在西北大学上学的日子,一边回忆一边面带微笑的对我们说。

在采访的最后,我们问他有想对学弟学妹说的话吗?他想了想对我们说:作为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珍惜美好的时光,因为现在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条件都十分的优越,国家和父母为你们创造了如此美好的学习环境,你们要对得起他们。同时,大学生还要善于去接触社会,参加社团活动,为今后走入社会打好基础。

他还说作为当代大学生不能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要从小事做起,要勤奋踏实做事,毕业以后一定要干一行爱一行,行行出状元。就像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团队获得诺贝尔奖的青蒿素,实际就是一种很常见的植物素,但只有屠呦呦团队对它进行了不懈的研究,才获得了回报。所以不论干哪一行,只要锲而不舍,把事情做到极致,你就一定能得到回报,就一定能成功。愿你们秉持公诚勤朴的校训,继续传承,同时,要不断开拓创新,争做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校友工作 > 校友专访 >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