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合作与校友工作处

大爱无疆,心存天下

【个人简介】

张廷璧现任红桃K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董事局董事。

1938年,7月21日出生于陕西省户县上马营村。

1960年,从西北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历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1987年,成功选育水稻红莲型三系,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94年,研究的“卟啉铁补血强化剂”被列入国家项目,奠定了著名民营企业红桃K集团的发展基础。

2000年,红桃K集团资产审计显示,作为集团董事局董事之一的张廷璧,个人资产已达1.3118亿元,成为湖北科学家首富。

2002年,武汉市彼尔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张廷璧任法人代表,开始第二次创业。

在武汉初次见张廷璧教授时,他穿着简单的白衬衫和短裤,看到我们的到来,张教授热情地同我们握手问好,并表示由衷的喜悦。尽管已接近80岁的高龄,身体依旧健硕,看起来意气风发。张教授说,看到充满朝气的我们,仿佛又见到年轻时的自己,当时在西北大学学习的场景现在依旧历历在目……


undefined


文化熏陶,焕然一心

1956年,张廷璧教授成为西北大学生物系学生在那个年代,考上大学的人都是天之骄子,佼佼者!能成为西北大学生物系学生,张教授感到十分的自豪,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感觉跳出了龙门。因为他不仅是考上了大学,而且考进了自己从小就喜欢的专业领域。因此,张教授对母校有着一种特别深厚的情感,直到现在他都还对当年西北大学太白校区的景色,建筑留有深刻的印象。

在他考上大学的这一年,中共中央调整知识分子政策张老先生说,那时候我国对知识分子的需求极高,在很多方面,我国只能依靠苏联专家当时,西北大学积极响应了党中央对知识分子政策进行改革的号召,对科学技术重要性的高度评价以及对知识分子阶级的重新界定,坚定了广大知识分子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而张教授就幸运的成为了这批知识分子中的一员,在国家的号召下,努力学习研究生物专业,为后期研制出治疗中国心脑血管疾病的“花栓豆”做了重要的铺垫。

在学习上,可以说张教授是我们的榜样,张教授看来,读书是非常必要的。在张教授读书的时候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什么都得靠着国家的帮助,连读书时候的生活费也只有靠助学金,正因为深知学习机会的不容易,所以他当时就有一股闭门学习的冲劲。“在读大学的时候,我们每天要做的事就是上完课后去图书馆或者自习室看书,偶尔跟着老师到户外参加实践活动,我对豆子的兴趣就是那个时候培养出来的。张教授笑着回忆当时那段艰辛但丰富的学习时光

不仅要多读书,多参加社会实践对张教授来说尤为重要他告诉我们,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是真理。张老先生说,在西大上学期间,除了校内学习,还走出学校,参加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印象最深的就是跟着自己的老师在北郊种豆子。他告诫我们,实践出真理,一定要抓住一切机会,敢于实践、勇于实践。

张教授说自己是尝过了读书的苦,也尝到了读书的甜。这种甜是在创业之后逐渐体味到的。尽管一开始创业成果并不理想,但凭着自身的知识,他的前途还是比其他人好了很多。拥有了知识,即使现在是技术工人,也可以更快踏上更高的台阶。

除此之外,当时的“三大改造”运动给张教授的思想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农业、手工业、资本主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我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路。人们思想、生活等各方面的改变使张教授认识到改革思想、改革制度的重要性,这也是他后来坚持拥护中医学的重要原因。现在的张教授认为,只有让人们深刻地了解中医,知道其中的好处,中医才能渗透进人们的生活,长足发展。

总而言之,在西北大学学习的这四年时间,张教授通过孜孜不倦地学习、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社会勇于变革的风气的影响,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心态焕然一新,这也为他日后勇于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勇劈新径,不忘初心

医学工作方面,张教授矢志不渝地坚持自己的初心,他表示当初学生物学的目的就是想为人们的疾病治疗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张教授一直是中医学的拥护者,他认为,当前世界医药危机表现在超级细菌的出现,宣告了抗菌素时代的结束。生活方式病逐步上升为主要死亡病种,改变生活方式为主要治疗手段,化学药品治疗成为辅助手段。世界医药危机的出现使各国以对抗治疗医药学立法遇到了严重的挑战,中医中药学逐渐变成了世界的主流。

张教授告诉我们,中国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1.医药法规规定,只有药品才能治病,只有医生才能治病,食品一律没有疗效;2.世界卫生组织报告,遗传影响15%,生活条件17%,生活方式(合理膳食、体育运动、戒烟、戒酒、限盐)影响60%,医药影响8%。然而中国现行的医药法规错了,错在把8%的医药夸大成100%了。因此,中国看病闹看病贵产生,全国人民陷入深重的医药灾难当中。

着眼于“富贵病用西药治疗是走不通的”,张廷璧教授有的放矢地开出了解决问题的“药方”——强调整体治疗,强调药食同源。其中,张教授开发的花栓豆,对防治心脑血管病有非同一般的药品的突出功效。就改变中国医药和西药接轨的立法思想、树立正确医药立法思想、提高中医国际地位等话题,张廷璧教授发表了许多文章。在一篇《中国医药应该建立适合中医药发展的法规体系》文章中,对感冒发烧到底是“一碗生姜”科学,还是“一针青霉素”科学,作了生动有力地论述,提出“中国是否也应该向美国学习,给中医管理松绑”的见解。其中谈到,“用管理西医西药的办法要求中医、中药,管理中医、中药,肯定是错误的。按照西医的思想去发展中医、中药,重蹈西医覆辙,更是违背世界医药发展的未来走向的,是走不通的。在当前情况下特别应该强调保护中医、中药,给中医复方理论和药食同源理论留出生存空间。文章字字句句都彰显了“保护中医药”的强烈呼声,以及视中医药发展为己任的赤子情怀。

早在1991年,张廷璧老先生看到一则消息,中国心脑血管发病率为30.1%,而日本仅为0.4%。作为研究生命科学的教授,他久久不能平静。很快,他发现日本人喜欢吃纳豆。接下来,他多次实验论证,纳豆有助于预防心脑血管病。他想,有一天,一定要推广纳豆,来降低中国心脑血管发病率。

随着“彼尔”的成立,这一天终于到来。“彼尔”是武汉市彼尔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2002年6月5日成立,初期投资500万元。谈起他的公司名称,还有个小故事。因为比尔·盖茨是他的偶像,所以为公司取名“彼尔”。“彼尔”的梦想是推广花栓豆,降低中国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张教授说,他曾鼓起勇气,以湖北省参事名义给中央领导写了一封信,就是“用科学技术完成一项重大民心工程的建议”,简称3004工程。就是说要把中国心血管病由发病率30%降到0.4%。

第一次创业是和一群人肩并肩的打天下,而这次是一个人带领30多名员工

闯市场。张廷璧感叹,这种背痛苦的转型是必须的摆了一年多的摊,张廷璧终于建立起销售体系,主要走社会团体、社区网络。“这是一种营销革命”,张廷璧说,人海战术+广告轰炸的销售模式已不适用;即将出台的《直销法》,为“面对面”直销模式提供了法律保证。营销革命”的后也有无奈——法律上对食品的广告宣传限制太死。张廷璧想不通,几千年来,食疗、食补是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一部分,为什么时至今日却成了一种“禁区”?

“创业很苦”,张廷璧感叹道,但是,很快,他又补充道,“转型是痛苦的,但是必须的。教授应该走到市场最前沿,将科学转化为生产力。”尽管自己的想法与目前的国家体制是背道而驰的,但张教授相信利于人民的就是最好的,就算他的创业道路上只有他一个人踽踽独行,他也不会忘了自己当时学生物学的那份初心,勇敢前行。功夫不负有心人,张教授的公司研制出来的“花栓豆”刚推出来就广受欢迎,一时间红遍大江南北,许多人吃了他的“花栓豆”病情明显转好。在1996年,张教授的公司就获得了1亿多的盈利,他也成为中国最富教授。事实证明,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在张教授身上就是最好的验证。

朴实无华,医者仁心

尽管张教授早就是个亿万富翁,现在的他依旧穿着简朴,在武汉的大热天来接受我们的采访也就是乘坐公交车而来。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尽管很忙,但是张廷璧保持着平凡而幸福的生活。早上6点起床,做做运动,8点半准时到公司上班,开始繁忙有序的工作,下午5点半左右回家,和老伴一起吃晚饭、看电视。在张廷璧看来,平淡,才是生活的本色。给张廷璧当了9年司机的毛先生说,教授是个简单、勤劳的人。这些年来,他依旧穿最普通的衣服,周末上街依旧坐公汽,集团统一购买的400万元别墅还空在那。

“2000多块钱的退休工资我都花不完,钱到一定份上就不是自己的了,为社会做点贡献比拥有财富更有意义”,张廷璧深有感触的说,“我推广的不仅是豆子,更重要的是科普知识。哪天家家户户接受了豆子,我就如愿了,那时,花栓豆也会退出舞台。技术很简单,自己也可以学着做。但是,让全社会接受一种观念和知识是困难的。”

2010年,为了表彰张廷璧对人类生命科学的贡献,联合国世界和平基金会授予他“生物健康产品科技医学奖”。张廷璧说,这是对花栓豆食疗效果的认可,将对他这次创业带来深远的影响。

餐桌上的张教授吃的非常清淡,大鱼大肉没见他怎么动过,张教授说,病从口入,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人们根除疾病的药方,想依靠药物治疗一辈子,病情是永远无法根除的。他告诫我们,平时要饮食合理,尤其是年轻人要少吃刺激性的食物,多运动,对自己的身体负责。虽然已接近80岁的高龄,张教授毅然坚持着他的信念,坚持中医在医疗界的重要地位,经常告诫大家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虽不是一名医生,但他却时刻操着医生的心,时至今日,他的目标仍旧是使花栓豆进入千家万户,把中国超过30%的心脑血管病发病率降低到0.4%。在张教授身上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高尚的医德!

后记

采访完张教授后,我们想让张教授给西北大学的同学们写几句寄语,张教授想了想,立马在纸上写道,坚持实践第一,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勇敢走自己的道路。虽然只是短短几句话,但我觉得这正是张教授几十年含辛茹苦地创业所总结出来的道理。尽管时代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我相信人生的信条是不会变的,因此,张教授让我们勇敢走出自己的路。作为后辈,我们要汲取前辈的经验与教训,在实践中总结出自己的人生感悟。我相信只要我们不忘初心,心怀大爱,我们的人生之路上,一定会拥有最美的风景!



undefined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校友工作 > 校友专访 > 正文